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南京日报 | 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上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南京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并因“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创新能力强”,被列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这一排名正是南京久久为功、持续三年多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写照。 
2020年,南京收获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在GDP超万亿元城市中稳居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成绩背后的强大支撑正是科技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产业链强链补链,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


  创新,解码南京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成果成经济增长点 

  近,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与上市公司上海棒杰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设立2亿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新研及孵化企业。“南京创新氛围好,政策支持力度大,尤其是新研机制灵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永军说,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研究院近好消息不断,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牵头组建的江宁区生命科学产业战略联盟获批。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用产业的思维抓创新,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增长点。 

  南京新型研发机构一头连着科研院所的顶级研发成果、创新资源,一头连着市场、资本,凭借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在疫情发生以来成为独树一帜的高科技抗疫“小分队”。南京江北新区人源化模型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主动出击”,向科研人员提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究的“替身”——人源化ACE2小鼠;南京汉德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的大面积检测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以及体温异常数据分析平台成功运用于武汉汉川医院。 

  人才(团队)持大股,职业经理人负责打理,南京新研机构实现从“0”到“1”再到“N”的产业化裂变。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建4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8位诺奖图灵奖得主、115位中外院士等在内的一大批人才参与建设,孵化引进科技企业7000多家。 

  用产业的思维抓创新,南京还重点做好“三棵树”文章,将传统的招商引资体系、思路和办法,有机嫁接运用到创新项目和企业的引进培育上,打造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 

  去年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和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签订T3科技平台公司合资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个注册资本160亿元的汽车高科技平台“巨无霸”项目正式落户南京。据悉,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册城市评选标准涵盖创新环境、人才资源、研发用地和设施、人才激励和住房支持等多个方面。南京能够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产业生态、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成为关键因素。 

  随着台积电、中兴通讯、T3科技平台等一批百亿级高新项目落地南京,南京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雁阵梯队”。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300家,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9.1%,古都金陵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突破“卡脖子”技术,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良好的资源禀赋,为南京创新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去年以来,南京不断打造创新“高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用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在南京原始创新的高地上,“一室一中心”创新成果丰硕。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瞄准的是“5G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副主任尤肖虎教授介绍,实验室新开发的“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为5G垂直行业应用定制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主可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该成果在5GB5G乃至未来6G基带电路的定制化设计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将引发移动通信领域EDA技术一场革命。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聚焦长江大保护开展重大生态技术攻关。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介绍,南京大学与中心共同研制的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利用微米级高能气、液涡流能量转换,将大规模多相工业反应器内毫—厘米尺度的传质界面高效调控为微米尺度,实现反应压力减半、排放减半、投资减半、成本减半和效率倍增,推动绿色化学制造。该技术已在炼油、石化、制药、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50余项,合同额超亿元。eDNA精准生物监测技术,仅需一杯水等少量环境介质,即可准确、快速识别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现已推广应用于太湖、淮河等中外30多个重大应用场景。 

  去年是紫东地区建设的第二个年头,紫东科创大走廊强势崛起,串联起仙林大学城、紫东核心区、麒麟科创园、江宁大学城,打造南京创新高地。

  按照规划,紫东核心区拟建设成为南京城市副中心、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区域中心、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先行区。其中,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计划紧紧围绕数字产业,重点建设数字科技创新先锋区、数字企业研发总部集聚区、数字技术转化应用实践区等。 

  今年,南京还将布局建设综合交通、临床医学、光电子芯片等重大科技平台,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基础学科,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瞄准重大科技前沿领域,深耕基础研究,深化源头创新,攻克颠覆性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为城市未来赢得更多话语权。 

  升级创新举措,构建创新生态

  培育发展新动能离不开创新生态的保障,高质量发展更加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支撑。 

  持续三年多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在这里协同互补,共生共长。 

20182020年,市委连续三年出台3个一号文件,市、区两级共投入211.4亿元用于创新名城建设,激励企业、人才、科研机构等创新创业。根据调研结果,91.6%的受访者“非常愿意”推荐南京以外的企业、人才来南京创新创业。

  去年,南京再度升级创新举措—— 

  市委书记和市长每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强化信用激励约束,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聚焦“4+4+1”主导产业创新需求,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各环节有龙头企业、关键点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 

  建立市高新区管理办公室,推动高新园区“1+N”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聚力打造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打造第二届南京创新周等重大品牌活动,达成346项合作成果、总投资规模超千亿元,扩大“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标识度,吸引全球更多创新主体关注南京。 

  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的逐步跨越——南京正聚焦创新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创新环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有力支撑了全市高质量发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网站地图
2021 江苏艾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6035号